嘉鱼县新街镇晒甲山村,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,田野间泛起一片新绿。
县委第二巡察组在晒甲山村了解村集体“三资”情况时,一份泛黄的合同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。“这是2010年签的土地承包合同,十几年了,价格一直没变过。”村支书指着合同上的字迹,语气中透着无奈。
这份合同,记录着晒甲山村的43亩集体土地承包的一段往事。十五年前,因村委会扩建改造工程资金短缺,村干部便与承建方徐某某达成协议,将43亩地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承包给他种植20年,以抵工程款。彼时,土地为坑塘地貌,徐某某还自掏腰包进行土地改造。
时光流转,周边土地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,村干部很无奈,村民的心也开始涌动起来。县委第二巡察组同志看着这份“不合时宜”的合同,主动介入,与当事方沟通协调,既要维护村集体利益,同时也要顾及徐某某对土地改造的投入,最终决定适当增加其承包费。
得知情况,村里顿时热闹起来。有人拍手称快:“早该涨了,周边地价都翻倍了,咱村可不能一直吃亏!”也有人忧心忡忡,“徐老板前期投入那么大,他能答应吗?”
徐某某起初确实难以理解道:“我之前在这块土地上投入了很多,收入时好时坏,这几年才有了点起色,就要多交钱?”
如何做通承包方的思想工作,巡察组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多次上门,耐心地与徐某某沟通。“您的投入我们都看在眼里,但村集体的利益也不能忽视。这次调整,大家也考虑到了你前期的投入,既能让您继续承包土地,也能让村集体分享发展红利,对双方都是公平的。”巡察组组长的话,像春风化雨,渐渐融化了徐民常心中的顾虑。
在巡察组的积极协调下,徐某某与村委会重新签订合同,在原来160元每亩的基础上增加到200元每亩。徐某某随即将协议补缴的8600元打入了村集体账户。这笔钱虽不算多,却让一成不变的合同,既符合了当下的行情,也抚平了老百姓不满的心绪。
“这次合同调整,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数字变化,更是乡村治理走向科学化、规范化的重要一步。我们巡察组的同志要做村集体资产的‘守护者’,及时发现问题,妥善解决问题,助力安抚民心。”第二巡察组组长表示。(范莹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