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隽水映月明如镜,雁塔穿云立廉心。”夜幕低垂,通城县古八景之一的“雁塔穿云”处,传来学子们琅琅诵读声,其中明代廉吏刘绣衣“不取民间一线麻”的箴言格外清晰。这幕清廉文化诵读场景,正是该县纪委监委创新廉洁教育形式的生动写照。
回溯历史长河,通城这片“三省通衢”之地孕育了众多清廉典范。明代廉吏刘绣衣的故事尤为璀璨。刘绣衣,本名刘仕昌,号塘湖,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,他的家乡塘湖镇就是以他的号来命名的。年少时的他,立下鸿鹄之志,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勤奋,年纪轻轻就踏上仕途,一路官至十三省巡按。
在那官宦风云诡谲的朝堂,刘仕昌宛如一股清流,以“不取民间一线麻”自警,巡察各地时,他的身影所到之处,贪官污吏无不胆战心惊。明宣宗朱瞻基赞誉刘仕昌为官清正,御赐其“清朝鸣凤”匾,并让皇后娘娘亲手绣制一件官衣赐给他。刘仕昌为谨记皇上恩德和期许,便自号“绣衣”。
刘绣衣的故事,如同一颗种子,在通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通城人坚守廉洁底线。近年来,该县纪委监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,将刘绣衣等廉吏故事作为鲜活教材,让清廉理念悄然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与生活,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。
“在推进廉洁教育进程中,我们不断扩大清廉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,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,进一步夯实清廉家庭、清廉学校、清廉村居、清廉社区等清廉单元建设。”该县纪委监委宣传部负责人说道。
家庭是廉洁教育的重要阵地。“我们胡家三代人,无论身处何种岗位,都将‘清白做人、踏实做事’的家训铭记于心,这和刘绣衣‘不取民间一线麻’的操守是一个道理。”在联合县妇联召开的“家庭助廉”工作座谈会上,北港镇的胡大爷谈及自家的廉洁教育,满是自豪。
在学校,“小手拉大手,共筑清廉梦”主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。课堂上,孩子们围绕刘绣衣巡察惩贪的故事绘制清廉主题手抄报;舞台上,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表演刘绣衣“拒私贿、守公心”的廉洁故事小品。这些清廉种子,随着孩子们回家,播撒进每个家庭。
“三句半里话清廉,声声入耳记心间,你我大家齐努力,永向前!”日前,清廉文化宣讲活动正在四庄乡清水村开展,三句半节目中专门融入刘绣衣的廉洁事迹,再以腰鼓表演、诗歌朗诵、理论宣讲等形式宣讲清廉文化,营造风清气正的村居氛围,让清廉文化深入人心,为乡村发展注入正能量。
湘汉社区举办的“清廉家风文化节”热闹非凡。家风家训展览区,清官刘绣衣的故事展板与现代家庭家训并列展示,引得居民驻足观看、交流讨论;廉政文艺会演舞台上,演员们用精彩的舞蹈、动人的歌声,演绎着清廉故事,台下观众掌声雷动,沉浸在浓厚的清廉文化氛围中。
漫步通城,“廉”元素已融入肌理。秀水大道“三里清风廊”,将刘绣衣的故事与秀水河景观巧妙融合。四庄乡廉政教育基地“清水•廉文化馆”,与周边连片清莲相互映衬,独具特色。新建的隽水戏园,打锣腔“清官刘绣衣”戏曲场场爆满。云上通城APP的“传家训 立家规”家风故事展播专栏,收录了多则受刘绣衣精神启发的现代家风故事,吸引大量网友投稿,阅读量持续攀升。
厚植沃土,清风自来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清廉基因,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在通城奏响新时代的廉政强音。“我们将持续丰富活动载体,拓展宣传阵地,让刘绣衣的廉洁精神如幕阜山脉绵延不绝,似隽水长流润泽万家,使清风正气满溢通城,让清廉成为通城最亮丽的底色。”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。(吴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