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午后,嘉鱼县委第三巡察组工作人员在陆溪镇界石村村委会埋头查账,纸张翻动声伴随着窗外阵阵蝉鸣,此起彼伏。
突然,杨组长的目光停在了一页凭证上——2022年一笔15万元的野藕深加工设备购置款,账虽记了,但设备却未录入固定资产账册,在湖北省“三资”监管平台中也杳无踪迹。
“钱付了,设备到了,账上却没‘名分’?”巡察组同志疑惑地问道。村会计一时语塞,脸红到了耳根。
巡察组敏锐察觉到,这恐怕不是个别现象。他们立即扩大核查范围。果然,印山村2016年以来陆续建成移交的八大扶贫项目——光伏电站、桃园基地、沃柑园、公共厕所等,资产总值390余万元,也长期“漂泊”在账外;藕塘村一座价值12万元的公厕,同样“查无此物”。
“都说村集体家底薄,这几百万的资产竟成了‘隐形家产’!”巡察组一位干部感慨。
面对询问,村干部们也面露难色:“时间跨度长、人事有变动,管理上确实没跟上……”
群众利益无小事,集体资产更不能成“糊涂账”。巡察组迅速将三个村的问题梳理成清单,向陆溪镇党委反馈,要求立即整改,并建立长效机制。
陆溪镇财经所随即组建专班,逐一核对、溯源、补录,很快,村集体“钱袋子”的“糊涂账”水落石出。原来,这些扶贫项目由财政拨付资金建设,项目建成后承建单位未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,导致资产长期“漂流”在账外。
6月26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。在这一天,界石村的两台加工设备、印山村八大项目、藕塘村的公厕,总计四百余万元的资产,终于全部规范录入湖北省“三资”监管平台。
“账实相符了,心里才踏实!”财经所会计看着屏幕上清晰无误的资产条目,长舒一口气。
针对此案件暴露出的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领域问题,巡察组督促陆溪镇政府组建工作专班,举一反三,聚焦村集体资金使用、资源流转、资产管理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,对全镇10个村(社区)的“三资”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清查。同时,进一步完善《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》,建立动态资产管理机制,让更多的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行。
巡察不只是查找问题,更是推动治理。这一次“对账”,不仅追回了流失于账外的集体资产,更照亮了基层治理中容易忽视的暗角。每一笔资产“回家”,都是对村民利益最实在的守护——村集体的“家底”更清了,群众的信任也更牢固了。(张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