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这件事的确做错了,我心甘情愿接受组织处理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会牢记村集体的钱每一分都要合理开支……”近日,通城县塘湖镇某村村干部夏某某在收到处分决定后,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忏悔。
此前,该县纪委监委在开展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专项督查时发现,该村集体资金使用存在异常。经调查,村干部夏某某存在套取项目资金违规开支等问题。最终,夏某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。
资金、资产、资源“三资”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石,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。该县纪委监委将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作为监督重点,联合农业农村、财政、审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,通过打造“监督检查+案件查办+整改提升+长效监督”的闭环管理模式,全力护好农村集体经济“家底子”,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“我们组织开展问题线索‘大起底’,多渠道收集、深挖问题线索,确保‘应收尽收’。”该县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介绍。一方面,对近年来信访举报、审计监督、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,建立问题线索“直通车”制度,由县纪委监委直接受理信访举报,全面收集问题线索。另一方面,通过“室组地”联动监督方式,对全县185个村(社区)开展“地毯式”摸排,重点围绕各村土地、山林、堰塘等集体资产资源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,通过查阅财务账目、实地核查资产、走访群众等方式,多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。
针对发现的问题,该县纪委监委压实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责任,建立“问题清单+责任清单+整改清单”三单联动机制,通过实地查看、“回头看”等方式跟踪整改落实情况,实行“挂号建账、对号结账、销号归档”管理。截至目前,共发现“三资”管理问题40个,整改完成36个;立案10件,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。
着眼于完善制度、堵塞漏洞,该县纪委监委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、监督工作提示函,提出建立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清查管理制度、加强对村(社区)财务人员监管及业务培训等建议,督促职能部门落实责任、协同发力、系统整治。
“我们将持续加大监督力度,严肃查处‘三资’管理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,推动农村集体‘三资’管理规范化、制度化,切实维护群众利益。”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。(吴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