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冬青,一位从市纪委监察局举报中心主任岗位上退休的女干部,面对卧床十几年的病重瘫痪丈夫和88岁高龄且患老年痴呆的婆婆。她就像冬天里的一棵青松,无惧大雪的积压,始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、乐观开朗的心态、无怨无悔的付出,为“厄运”之家撑起一片蓝天,用大爱谱写了一曲南鄂大地“最美家庭”的新乐章。
再苦 也要服侍好丈夫
高冬青1955年生,丈夫大她两岁。谈起两人的感情经历,可谓青梅竹马。夫妻二人的父母都是解放前夕南下至通城县的干部,两家素来关系亲密,二人自小就亲密无间。
结婚后,高冬青先后在原市轻纺工业局、市监察局上班,退休时为市纪委监察局举报中心主任。丈夫则一直在市公安局上班,曾任市公安局监管支队长。一家三口和睦相处,女儿漂亮懂事,夫妻工作稳定……在很长一段时期,高冬青家庭令旁人羡慕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1998年,高冬青丈夫被查出患有严重高血压后,身体每况愈下。而这,只是家庭不幸的开始。2003年,丈夫又被查出脑部长了一个肿瘤,在做手术之时,医生还发现他的小脑出现了萎缩。当医生明确告诉高冬青“这病没得治(小脑萎缩)”的那一瞬间,高冬青简直感觉天塌了下来——事实上,直到目前,世界医学水平对小脑萎缩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。但很快,坚强的高冬青毅然告诉自己,再苦再难也要撑起这个家。为了不错过一丝机会,自2003年以来,高冬青带着丈夫辗转全国各地求医问药。其中,2006年,高冬青丈夫又被诊断出肺部长了肿瘤,并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,肺部被切除三分之一。在住院期间,高冬青寸步不离照顾了丈夫40多天。
然而,现实常常有些残酷。高冬青丈夫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,相反呈恶化趋势。从刚开始的走路不稳、经常摔跤,到后来走路要人搀扶,终日坐轮椅,再到口齿不清,基本失去自理能力。
俗话说,一日夫妻百日恩,患难之时显真情。“年轻的时候,丈夫经常说不要我管。我那时就对他说要管他到70岁。”事实上,多年来,高冬青是这样说,也是默默这样做的,她对丈夫从来没有抱怨,一心只想尽最大努力让丈夫多活几年。
有一个小细节或许最能体现高冬青与丈夫的同甘共苦、相濡以沫。由于丈夫失去自理能力,吃饭下咽十分困难,每次进餐时间很长。为此,每次都是喂丈夫吃一口饭,高冬青就趁空吃两口,如此来回往复。“他吃什么我吃什么,他吃完了我也吃完了,不会因为我吃饭而影响照顾他。”
再忙 也要照顾好婆婆
百善孝为先。有人说,孝道的感染力最能深入人心,直接触及人的灵魂。高冬青长年孝敬婆婆的美德,在亲朋邻里间有口皆碑,亦是这个“最美家庭”的一个有力注脚。
据高冬青的女儿介绍,在她住家时的印象中,母亲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就走进厨房帮助奶奶做饭,拖地、洗衣、买菜等家务活都是与婆婆争着干,而奶奶对母亲也十分关心,经常嘘寒问暖。
“母亲总告诉我,老人一生吃了很多苦,现在老了,作为晚辈的,能搭把手的要尽量搭把手。”或许正因如此,尽管婆婆和儿媳长期住在一起,令很多家庭头痛的婆媳关系问题在高冬青家从来不存在;相反,高冬青与婆婆一直形同母女。
“多换位思考,始终把婆婆当自己的亲妈看待。”这是高冬青在谈及处理婆媳关系时讲到的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。诚然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婆媳坦诚相待,处处多为对方着想,何愁家庭不和?
值得一提的是,高冬青婆婆今年已88岁高龄,出现较为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十几年了。出门忘路、熟人不识且不说,经常洗澡后忘穿衣、不记得吃饭之类的,饮食起居都需要高冬青细心照料。
“她婆婆可以说没有自理能力了,这么多年老高一直如此照顾婆婆,真是难得。很多人都说‘老高这样的儿媳,比儿女都强’!”一邻居如此评价高冬青。
再累 也不能自己倒下
光从表面上听高冬青照顾丈夫和婆婆,恐怕很多人并不能体味高冬青之艰辛。这里有一些背景要交代一下。高冬青的丈夫是家中独子,高冬青的父母以及公公均于早年离世,女儿则在北京定居多年。因此,这些年,同时照料丈夫和婆婆的重任,全压在高冬青一人身上。
高冬青告诉笔者,因为同时照顾两人确实很累,家里曾托人请过几次护工,但护工无一例外地干几天就走了,原因都是太辛苦,照顾两个病号的吃喝拉撒且不说,高冬青丈夫行动不便,每天抱上抱下的,一般人根本就承担不了——高冬青请护工是与自己搭把手,护工尚不堪其累,遑论她一人照顾多年,更何况,高冬青自己已是一个年届六旬的老人。
“再多困难自己也要挺住。没护工愿意干,自己就坚持再坚持,直到有一天干到不能动再说。”高冬青说,这么多年来她总相信一句话“没有超出人承受范围的活,累不死人。”
就在前不久,高冬青的腰椎和颈椎病复发,痛得走路都困难,医生说非住院治疗不可。她考虑家里两位病人无人照料,硬是跟医生请求每天上午打两个小时针,然后急急忙忙买菜回家做饭,她就这样“治病”坚持了一个多月。
“我现在不仅希望家里的病人好起来,还希望自己不要生病。”高冬青这句话让“命运共同体”这个词在这个家庭显得格外深刻。
据了解,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和婆婆,高冬青每天晚上睡前都会将第二天的安排认真梳理一遍,包括几点打扫卫生、几点为婆婆洗漱、几点给丈夫喂饭,几点买菜做饭、几点带婆婆、丈夫轮流散步……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每晚都是丈夫和婆婆睡着了,她才睡;而婆婆、丈夫还没醒时,她就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
再痛 也得乐观去面对
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,“人世间的事情”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。这句哲理名言提醒我们,人生总会遭遇很多坎坷,关键是看你面对坎坷时保持怎样的态度和心境。在各种重压之下,高冬青总以她的积极乐观,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驱赶阴霾。
在走访高冬青家庭的两个多小时中,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,那就是高冬青在谈及其所遭遇的各种困难时,从没有叹过一口气,更没有一句抱怨。
高冬青说,在我们来访之前,她正带着丈夫和婆婆在下面散步,顺便拍了几张照片,准备传到网上与朋友、女儿分享。
“我现在有空还玩微信,有不少网友。去年过年女婿教了我十几分钟,后来自己摸索,现在基本都会了。”高冬青说上网和玩微信也是一种消遣方式,有时还和丈夫一起玩,虽然丈夫现在交流不便,但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也乐于接受这些新鲜事物。
高冬青还说她还有两个爱好就是唱京剧和跳广场舞。她既是市老年京剧社的成员,也是小区广场舞团队的一员。据了解,他们小区广场舞团队正在积极备战即将上演的“香城大舞台”暨“文化力量,民间精彩”群众广场舞大赛。
同属小区广场舞队员的李大妈说,“这些年来高冬青总是积极参加文娱活动,虽然每次时间不长,但她参加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很敬业、很开心,外人丝毫感受不到她照顾家庭有多大压力。
“我从来就对各种不幸看得很开。很多事你绕着走或消极对待不能变好不说,反而变得遭。何不从容一点应对人生挑战?”高冬青的积极乐观是由心而发的,她对待生活的态度,印证了美国著名诗人威尔科克斯的一句话: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,笑颜常开乃易事;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,是真正的乐观。
但得夕阳无限好,何须惆怅近黄昏。在家庭坎坷历程中,亲人的种种不幸并没有压倒高冬青,纵是步入晚年,身上的担子有增无减,高冬青始终用真情呵护丈夫、以善孝照料婆婆,以坚强乐观向上撑起家庭迎接生活,这种美丽心灵或许正是造就一个“最美家庭”的力量源泉。
记者手记:
10月12日16点30分,记者约好在市公安局住宿小区采访高冬青。
来到她家,她正在为丈夫擦洗身子,并帮丈夫伸展四肢,边擦边对不能言语的丈夫说:记者来采访了,笑一个。当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摄她为丈夫擦身的镜头时,她笑说这个画面不好,见报了不能给人阳光的一面,提议记者到楼下的花园里拍张推着丈夫散步的镜头。
剎那间,高大姐的微笑就定格在那一瞬间,面对命运的不公,她没有表现出半点厌世的悲观,反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股坚毅的本能和不屈的个性,我被她那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所感染,不由得肃然起敬。
这,就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演绎的真、善、美!(通讯员 邓子庆 记者 刘会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