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大儒王阳明,年幼的时候就壮志满怀。
11岁时,他有一次向塾师请教:“何为人生第一等事?”塾师答曰:“只有读书登第吧!”而王阳明则不以为然,说道:“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,或读书学圣贤耳。”
王阳明的一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,他创立了“致良知”的心学之教,并且做到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“三不朽”,为后人所敬仰。
在王阳明人生的最后时刻,有弟子问他有何遗言,他只说了八个字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?”
这“此心光明”的自我感觉与自我评价,便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了。一个人能够无愧于天地,无愧于良心,正大光明,自然便没有遗憾了。
如何才能无愧于己、无愧于人、无愧于天地良心?关键是要养志、养心、养气。
首先,要养志。就是要培养远大的志向,树立人生追求的目标。孔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强调的是,人应该有高远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。只有真正有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,就不会斤斤计较生活条件的好坏。而一旦丧失了对道的追求,丧失了理想信念,就会被外在的诱惑所吸引、所俘虏。
其次,要养心。孟子说:“养心莫过于寡欲。”这里的“心”指的是人的道德心,即道心。儒家认为,人的心有两个:一个是道心,一个是人心。所谓道心就是合于天道的、纯粹干净的人之本心、良心;还有一个是现实的、充满欲望的人心。养心就是将本心保护好、养护好,使其占据主导地位,不至于被物欲所牵引和左右。本心之明德得以彰明出来,人性的光辉也得以呈现。
再次,要养气。中华文化讲究“精气神”。精内蕴于里,气弥漫于中,神显现于表。气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。气是一种道德之气、一种人格境界、一种精神气质。正如孟子所说的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,才使他敢于蔑视权贵、不畏权势,志气昂扬。南宋丞相文天祥写下的《正气歌》,更是将孟子的“养气”思想发扬光大。这种浩然之气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滋养,使人可以俯仰无愧于天地,行思无愧于人心,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“铁肩担道义”,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“甘洒热血写春秋”!
毫无疑问,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这种浩然正气,它应该灌注于每个共产党人的心田,成为我们迎接挑战、克服困难的道德力量,成为我们克制私欲、抵制诱惑的精神源泉,成为我们身先士卒、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