咚,咚,咚……五年前的一天,当我轻轻叩响鄂高一位校领导的家门时,开门的是这位校领导外甥,得知校领导不在家,我便把从通城老家带来的满满一蛇皮袋红苕放在门旮旯就走了。
回家的路上,我边走盘算着,“红苕”送出了,事儿肯定有一半着落。
突然手机响了,“你是彭老师夫人吗?我在你家小区……”谁呢?我入住温泉的新房没几天,有谁知道我家呢?我一边纳闷地想,一边快步下楼。
“啊,是您!”只见鄂高那位校领导正拎着一个大蛇皮袋站在我家楼道口。
“这是我高桥的外甥种的萝卜,吃不完,您拿着吃。”简单的交谈后,这位校领导一边放下蛇皮袋,一边让我转告我爱人第二天到学校填写应聘报名表,准备月底参加招聘考试……
我惊诧地把满满一袋萝卜倒在地上,“咦,这不是我藏在红苕中的那个信封吗?”打开一看,我原先藏在蛇皮袋那一万元依然躺在里面。
我的心悬起来了。是嫌少?报名只是走过场?还是另有潜规则?招考只是形式?我心里宛如十五只吊桶打水,七上八下,揣摸不了领导意图。
晚上,我把这事告诉爱人。一向万事不求人,钢铁脾气的老公,连连嗔怪我多事,坚决不同意送礼走“后门”。他说,“如靠送礼才能调到鄂高,我宁肯不来鄂高;儿子也不来鄂高读书,哪儿读书不是一样?”
一番严辞批评,让我顿感憋屈。
当时,我们一家三口在生养之地通城,过着清静而闲适的生活。我是一名公务员,爱人是通城一中的一名物理老师。
那年儿子初中毕业。由于儿子成绩出类拨萃,在中考时被鄂高选中,免试破格招录到鄂高奥赛班。
我想,如果身为“教书匠”先生也能调入鄂高,岂不美哉?为了实现父子双双“投奔”鄂高的梦想,也为了奔向我那梦中向往的香城泉都,于是我演出了文章开头的一幕。
原本想,有了送礼又被“退礼”这一幕,爱人应聘的事肯定“黄”了。不曾想,在爱人完成招聘考试的第三天,奇迹却发生了。
“您是彭先生吗?您有快递,我在您小区门卫,请来领取。”还是红苕与萝卜物物交换的那个月最后一天,未等爱人接完电话,我狂奔下楼,三下五除二撕开快递信封,哇,一个红色的招聘录取通知书跃然眼前——爱人被鄂高正式录取。
考聘上了。欢天喜地。没过两月,我的调令也下来了。
这个红苕与萝卜的“等价交换”故事,也让我读懂了一些道理——在我们的社会里,大部分的党员干部都还保留着一颗洁白的萝卜之心。
五年来,我目睹一场场肃贪反腐之风,如强降雨遍布角落。我看到的廉洁之地,也不再是某个地方,某个领导,某个单位,而是祖国大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