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商周时期的“纣王”,妇孺皆知,千夫所指,万人痛恨。其实,“纣王”在继承王位之前,不仅文武双全,能言善辩,而且神勇无比,多才多艺,深得其父喜欢。
据史料记载,“纣王”在继承王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勤政爱民,崇尚俭朴,择善而从,以德化民;重视农桑,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,致使国力大增;曾亲率军队攻伐边疆部族,打退了东夷向中原的扩张,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;后来讨伐徐夷,把国土扩大到今天的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沿海;统一东南以后,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输入东南,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促进了民族大融合。
“纣王”体恤民情,重视生产,抵御诸夷,开疆拓土,布施仁政,国威远播,曾被当时的大臣们称为是“一代明君”。但是,到了晚年,“纣王”却昏淫误国,残暴无比。
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是如何变成荒淫无度的昏君的呢?这还得从一双筷子说起。
有一天,“纣王”在朝堂之上与诸位臣僚议事之后,拿出一双筷子请群臣观看。这是一双象牙筷子,举世无双,精美大方,堪称一绝。
大臣们看过后,赞不绝口,认为只有功德无量的“纣王”才配得上这样美轮美奂的宝物。但自从“纣王”拥有了象牙筷子之后,堂堂一国之君就开始一系列变化,变得越来越坏,不可思议了。
首先,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。“纣王”认为自己天资聪慧,功盖三皇,是上天之子,不落的太阳,自己的一切都是神的旨意,将神权思想推向巅峰。也就是说,“纣王”的“总开关”出了问题,其君权神授的帝王思维方式在作怪,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权力观、地位观、利益观出现了偏差,民为邦本的宗旨观念也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。
其次,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。按照好马配好鞍、好船配好帆的思维,象牙筷子当然不能放在土制的器皿上,与之相配的必然是犀牛角、宝玉或金银做的茶杯、酒杯、饭碗、盘碟等,而象牙碗筷要盛的不是粗茶淡饭,应是大象、虎豹幼崽等珍馐佳肴,这样才叫珠联璧合,才称得上与帝王的身份地位相得益彰。于是乎,自从得到了这双象牙筷子,“纣王”的生活就变得奢华起来了,吃山珍海味、喝琼浆美液、穿绫罗绸缎,住高楼大厦,建肉林酒池,原来节俭的生活作风荡然无存。
再次,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。有了象牙筷后,崇尚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“纣王”,不察民间疾苦,不施仁政德政,横征暴敛,“厚赋税以实鹿占之钱,而盈巨桥之粟。益收狗马厅物,充仞宫室”,致使民心丧失;刚愎自用,不纳雅言,从恶如流,偏听偏信,用奸佞,对于忠臣的进谏,充耳不闻,渐生厌烦,甚至大加刑戮,杀死比干,逼得微子出走,箕子装疯;严刑酷法,用炮烙的残酷刑罚来惩治反对他的人;缺乏危机意识,平时对军队不加训练,对因战争削弱了的本国力量不重视,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、放松戒备。
一位帝王,使用一双象牙筷子,看似事小,实则事大,因为它成了邪恶欲望的催化剂和助推器,其衍生出的“多米诺效应”,则断送了“纣王”的大好江山。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”。勤俭看似小事,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之命运。人无俭不立,家无俭不旺,党无俭必败,国无俭必亡。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驰而不息纠“四风”,就是要警醒全体党员干部,惟有把勤俭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、作为一种品格去恪守,才能自由行走在清正的大道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