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“强项令”的故事,人们对董宣执法如山、不畏权贵的精神可谓妇孺皆知。
然而,任何事情都是双向辩证的,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。“强项令”董宣的故事也是如此。如果只有董宣的执拗,没有刘秀的巧妙支持,“强项令”的美名断难传扬。
假设刘秀是一个糊涂君主,偏听偏信,固执己见,为亲姐姐徇私情,置法理于不顾,将董宣绳之以法,势必是另一种结局。
董宣的执拗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不识时务。明明知道杀人嫌犯背后的靠山,是当今皇帝的亲姐姐湖阳公主,其在皇亲国戚、达官显贵纵容自家子弟和家奴横行街市,无恶不作,而大小官员又无人问津、装聋作哑的政治生态环境下,竟敢派人监视湖阳的府邸,而不是合潮流地与公主沆瀣一气,搞变通、打折扣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二是不知畏惧。监视公主住宅,做做样子给人看看也就算了,当得知杀人家奴与公主一道出现在大街上时,董宣居然亲自率领人马拦住湖阳车队,责令公主交出杀人嫌犯,责问公主为何包庇杀人凶手,并喝令吏卒一拥而上,从公主的车上将躲在公主身后、滥杀无辜的凶犯拖下车来,就地正法。三是不知进退。自认为真理在手,皇帝老子也不怕,反过来教训皇上是践踏法律,庇护凶嫌;自认为正义在手,男儿膝下有黄金,绝不向罪犯的靠山低头,即使是万岁爷出面打圆场、给台阶,也不买账。
好在刘秀是一位贤明的皇帝,能顺势而为,善找台阶,灵巧应对,既支持了亲情,又支持了执法者,实际上不折不扣地是在支持自己。一方面支持姐姐。听了湖阳的一番哭诉,不禁怒形于色,认为京城的书记兼公安局长董宣蔑视皇家,没把自己放在眼里,有损皇家威严,随即喝令左右迅速将洛阳令捉拿归案,虽扬言要乱棍打死,替姐姐出气,以挽回皇家颜面,却又“身为天子,更应律己从严”的灵活回答,赢得了姐姐的谅解。二是支持董宣。在被董宣理直气壮的忠言、刚正不阿头撞殿柱的举动、宁折不弯的虎气深深打动后,刘秀对董宣既是安慰,又是包扎伤口,并以一句“脖子够硬啊,还不退去”的喝问,化解了董宣宁愿折断脖子也不给湖阳道歉的事态。三是支持自己。一方是皇亲国戚,必须维护好、巩固好,否则后院起火;一方是国之重臣,必须经营好、发展好,否则政治生态会出问题。
董宣的执拗和刘秀的支持,一纵一擒,一张一弛,相得益彰,谱写了一曲“大道之下,人人平等;法律面前,无所谓贵贱高低”的历史美谈。
在全面依法治国、依法行政的今天,作为公职人员,更要抛掉特权思想,心存敬畏,遵规守纪。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,不畏权势,秉公执法。作为纪检管理者,要大肚能容,支持执法。
可以说,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所以能取得今天伟大的成就,正是由于有众多“董宣”和“刘秀”执拗和支持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