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城的山岗上,风总带着些特别的气息。那是1927年秋收暴动的硝烟沉淀后的厚重,是红色政权初建时的滚烫,更是一位元帅把廉洁种子播撒在这里的温润。每当百姓宣讲团的老师们走进机关、学校、社区,翻开罗荣桓元帅的故事,这股气息便会漫过每一双专注的眼睛,在人心深处掀起涟漪。
2022年春,县纪委监委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的宣讲活动,像一场春雨落进通城的街巷。百姓讲团的成员们带着满身热忱,把元帅的故事讲得有温度、有筋骨。讲到1927年8月20日那个破晓,元帅在通城打响全国秋暴第一枪,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时,台下总有人攥紧拳头;讲到他带着通崇农民自卫军踏过田埂,草鞋磨穿了就用草绳捆着继续走时,白发老者会悄悄抹泪。
故事里的元帅,不是立在广场的雕塑,他是那个把战马让给伤员,自己踩着草鞋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指挥员;是新婚时穿双露趾破布鞋,却笑得比谁都坦荡的年轻人;是一件旧大衣缝缝补补穿几十年,把新大衣塞给冻得发抖的警卫员的老兵。莫斯科治病省下的每一分钱,他都一分不少交给组织;组织安排的好房子,他执意让出来,说“战士们还挤在民房里,我住着不安稳”。
最动人心的,是他刻在骨子里的“守”。守纪律,三令五申不准家人用公车接孩子,说“汽车是党给我办公的,不是给家里当摆设的”;守初心,把女儿送到最艰苦的基层,说“坐办公室养不出好筋骨”;守清廉,临终前拉着妻子的手嘱咐“搬出东郊民巷,住普通房子”,这是他留给世间最后的叮嘱。毛主席说他是“党内最守纪律的圣人”,通城人却说,他是把“廉”字刻进生命的邻家兄长。
几年间,近百场宣讲走过城镇乡村,数万人次的听众里,有机关干部、企业职工,更多的是田埂上的农民、教室里的学生。有人听完后在日记本上写下“穿干净的鞋,走干净的路”,有人把元帅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时,自家墙上的“家风家训”又添了新内容。这股从历史深处吹来的清风,正化作通城大地上的自觉。干部们说“办事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徽”,商户们讲“挣钱要走正道”,孩子们懂“干净比什么都重要”。
风过通城,稻浪翻涌。罗荣桓元帅的身影,早已融进这片土地的血脉。当清廉故事在屋场院子里继续流传,当“勤务员”“店小二”的承诺在办事窗口兑现,我们便懂得,最好的纪念,从来不是仰望,而是把元帅的精神,活成当下的风景。(易阳春 罗奇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