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实身份及查验资料“走过场”,导致非党员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;在环保监察工作期间“不作为”,导致砖厂违规生产,造成不良影响;“想当然”填报交通扶贫工程招标中标金额,导致报送中标金额和实际中标金额不一致……今年以来,通山县纪委监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,查处了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。
据悉,通山县纪委监委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,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,着力净化政治生态。截至8月,全县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件7件,追责问责14人,其中给予党内警告7人,政务记过2人,政务警告2人(含党内警告1人),组织处理4人。
该县纪委监委扛起监督第一职责,加强监督检查,向考核数量多频次高、“痕迹管理”过多、微信QQ工作群和政务APP滥用、“门好进、脸好看、事难办”、调研不实、“调门高、行动少、落实差”等6大方面11个问题亮剑开刀。坚持“一线工作法”,运用一线走访、接访、处访等方式现场分析研判和查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。联合县电视台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暗访,开展专场媒体问政,亮问题、找不足、兑承诺。
同时,督促和协助各级党委(党组)担起主体责任,形成“一级抓一级,层层抓落实”的工作格局。坚持重“绩”轻“迹”,全县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在2018年的基础上减少22项,精简率达到30%以上;为办文办会“松绑”,开展“文山会海”照抄照转问题专项治理自查整改活动,县委发文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43%;坚持拔掉“软钉子”、锤炼“硬作风”,以提升窗口政务服务质量为突破口,积极推行“只进一扇门”、“最多跑一次”、“一窗受理、并行办理”;紧盯“游走式”、"指标式"、“虚假式”、“算账式”扶贫现象开展督查,上半年处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48个。
“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,要铆足行动之劲,紧抓坚持不松懈。”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对标整改的同时建立长效机制,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,持续巩固整治成果。(宋成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