巡察微故事 | 不入账的集体资金

来源:咸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:2022-09-22 16:26

“所有村民小组资金统一纳入村设立的基本存款账户,严禁多头开户、多头存款。严禁公款私村、白条抵库、坐收坐支……”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必须要经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决议……” 


9月19日,一场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暨村级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培训班在通山县大路乡焦夏村召开。这次培训班的召开,源于巡察发现该村设立“账外账”、坐收坐支等问题。 


今年8月初,通山县委巡察办第四巡察组进驻大路乡,在对该乡焦夏村开展巡察工作时,巡察组通过走村入户了解到不少村民对村集体经济来源、使用存在疑问。


“我们村里有个红卫水库,还有其附属的茶园、鱼池,承包给人发展种养殖业很多年了,每年收了多少租金,钱如何开支的,每年的村集体经济里都没看到这笔钱的踪影……”


群众诉求就是工作指向,巡察组立即到大路乡财政所翻阅焦夏村收入账目,经反复查阅,发现该村分别于2007年、2009年将红卫水库及其附属茶园、鱼池承包出去,然而2007至今仅有5笔金额合计8500元入账。


其余租金去了哪里?焦夏村是否设立“账外账”?谁敢动群众的奶酪?带着疑问,巡察组决定一探究竟。


经过组务会分析研判后,巡察组兵分两路,一路找到承包人收集收据等相关凭证;另一路找往届及现任村干部了解具体情况。


“鱼池、水库每年的租金有3500元,除了2012、2013、2014年,其余每年都交了现金,茶园的租金25500元是一次性付给村里的。”承包人夏海林找出村里盖章的收据,该交的钱都交到村里了,一分不少。


“我们村主要是夏姓,族长就是村长兼任的,租金的钱主要用于宗族事务了……”“村里修路、资助大学生等费用,就从里面出了,大家都清楚的,没人私拿……”面对巡察组的提问,知情村干部你一言我一语,很快道出了该村设立“账外账”的事实。


原来,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认为将租金存入村账户后,在后期使用时需凭票报销,还要找乡里面的相关负责人签字,程序繁琐,经商议一致决定将钱放在村长账户,并保证相互监督,不会挪用、乱用,换届后,新班子成员认为这样处理并无不妥,延续做法,造成了该笔租金一直未入村账。


在对整个事情及其性质有了清晰界定之后,巡察组当即要求立行立改并将该问题及时向大路乡党委反馈。收到问题反馈后,大路乡纪委书记立即组织焦夏村两委召开提醒谈话会,并就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暨《通山县村级权责清单三十条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,督促按照有关要求规范整改。


“村集体资金是村里得来不易的‘家底儿’,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‘钱袋子’,巡察过程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‘三资’问题,要始终坚持‘刨根问底、探本溯源’的态度,抽丝剥茧,找出症结,从制度方面探索加强监督防范的途径和措施,将村集体资金的使用置于严密的管控之下,让村村都有‘明白账’,切实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该县县委巡察办主要负责人表示。(阮娅慧)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