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咔嚓,咔嚓……”18日,春光明媚,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酥脆枣基地,致富带头人袁达华和村民们正在地里为枣树修枝。
袁达华今年46岁,一直未娶,曾是大竹村的贫困户。 两年前,他在市纪委监委驻大竹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,放羊养鸡,当年就脱了贫。去年,入股了酥脆枣基地,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。
“注意去顶,四个方向留枝!”袁达华俨然一农技员,边修剪边叮嘱其它村民要小心,别一剪刀下去把枣树剪坏了。
他说,疫情发生后,他是村里疫情防控志愿者,主要帮忙执守卡点,防止人员流动。
在晚上,村干部则带着他和村民一起在线向专家请教修枝施肥注意要点,他学得很认真:枣树长到了80公分高,就要去顶,东南西北四方各留一枝,不到80公分高的,不剪顶枝。
“疫情发生后,扶贫工作队立即变为疫情防控队。”咸宁市纪委监委驻大竹村工作队队长庞祎介绍,大竹村有250名从武汉和黄冈等重点区域返乡的村民。许多贫困户如袁达华主动参加村里的防控队,通过严防死守,现在返乡村民全部渡过隔离期,全村没有发生一例感染。
“疫情防控不能松懈,但春耕也要抓紧!”庞祎介绍,酥脆枣基地是扶贫工作队帮忙引进的产业,目前已栽种了100亩,去年已挂果。现在正是枣树定型的关键时期,如果不抓住这一季修枝施肥,这将错过培育的机会。
“春争日,夏争时,一年大事不宜迟。”袁达华说,每天出工前,村民先测量体温,戴好口罩后再到地里修枝施肥,“大家每人负责一块,不扎堆!”
村民袁达华在地里干得非常起劲。他抹了一把汗说:“疫情结束了,女友就从外地回来了。现在是为好日子种好摇钱树呐!”(咸纪宣)